close

轉自 https://www.facebook.com/tin.sensei.jp/posts/pfbid0gcLnDAa98FCujgztDDAvwyQJfUHRq3j9eRxgXJANj3ct4AWanUzdbv648L6x3ECzl

--

【別被金錢綁架了】

可能是 1 人、東京鐵塔和文字的圖像
    你愛錢,我愛錢,大家都愛錢。買股票為了賺錢,買房地產也為了賺錢,但你這麼愛的「錢」,你真的瞭解它的本質嗎?今天分享的這一篇,會讓你對「錢」稍稍改觀。雖然看了這篇以後,你不會因此更有錢,但你的心態會比較不被金錢綁架,股價一跌就心慌殺出,股票一漲就FOMO錯失恐懼症,亂買進!
---------------------
    前幾天股市大跌時,川普說「只要你沒賣就不會虧」。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這句話是幹話,但川大的這句話,正巧可以引出這篇文章的主軸:「你什麼時候要把股票賣掉?你為什麼要把股票賣掉?」。
    大部分的人,買股票就是為了要賺價差,低買高賣、反覆進出、累積資產。許多財經專家主張「存股」,說「大盤長期向上」,股票買了就不要賣,50年後自然會有很可觀的獲利。問題來了,那50年後,你(或你的子孫)要賣嗎?賣了以後要買什麼呢?一般人腦袋中的「獲利了結」這個觀念,正巧點出了你腦袋是「法幣本位」(法定貨幣)的思維結構。這正是讓你一輩子無窮盡地追求金錢數字上的陷阱。
---------------------
    舉個具體例子來講,你今天住在台灣,賺台幣,用台幣繳稅,存錢也存台幣。台灣人超愛來日本玩,一旦日幣跌了你就很開心,日幣漲了你就很難過。台灣人投資外幣資產時,假設你買美股,美股漲了你很開心,但是如果同一時間美元卻跌了。你就會認為「股票的漲幅被匯率的貶值吃掉了...」。你之所以會這樣想,就是因為你的腦袋是以「台幣本位」在看事情。因為你會把你的獲利換回台幣,所以你就會很在意匯率的波動。但對於一個美國人而言,他的股票就是漲了,他也不會需要把他手上的美元換成別國的貨幣,這是因為美國人是以「美金本位」在看事情。
    那麼,假設你投資美股有獲利,你是不是可以不要把美元換回台幣,直接持有美元,看要再進行其他投資還是怎樣。讓你的資產配置裡有以「台幣計價」的部位,也有以「美元計價」的部位。像這樣,將你的資產做全球化的配置。如果你沒什麼特殊大筆資金需求的話(例如買房),根本沒必要將美元計價的部位,拿來兌換成台幣,不是嗎?就像「狡兔有三窟」一樣,資產應該要配置在各種不同的地方。這樣的配置思考,就相當於你的腦袋裡面有「台幣本位」的觀點,以及「美金本位」的觀點,那你何必在乎匯率之間的波動?
---------------------
    好,你現在腦袋裡有兩種本位觀點了,我再幫你加入一種本位觀點,叫做「金本位」。你把「黃金」當作是一種貨幣,當黃金價格上漲時,你不要覺得是黃金漲,你把它想像成「台幣貶值」或「美金貶值」。因為相同的一特洛伊盎司的黃金,可以換到更多台幣以及美金了,這不就等於是其他的貨幣貶值了嗎?
    舉一個會讓你瞠目結舌的例子。美國目前的平均房價,大約是40~43萬美元,若以目前一盎司的黃金是3,200美元來計算的話,一間房子的價格就是131盎司。也就是,你在美國要買一間房子,如果它是以黃金標價的話,這間房子的售價就是「131盎司」。
    100年前1925年時,美國的平均房價是6000~7000美元,若以當時一盎司的黃金是(固定在金本位的)20.67美元的話,那時候的平均房價就等於是「314盎司」。有沒有看到!如果房子不是以美元計價,而是以黃金計價的話,這100年來,美國的房子還跌價了呢!那你會覺得房價變貴?就是你手上的美金不值錢了,不是嗎?就像現在日本人覺得出國很貴,就是因為他手中的日幣購買力被稀釋掉了只剩一半的價值的意思是一樣的。
    我上述的舉例是叫AI試算的,然而,「金錢的價值」一書的作者,做過更精確的調查。他調查了1970年至2020年以英鎊計價的英國房地產價格的中位數。在這50年間,以英鎊計價的房價漲了50倍。但當他換個量尺,以黃金計價的話,房價幾乎持平沒漲價。所以,房價真的上漲了嗎?還是只是你手中的貨幣貶值了而已?雖然說100年前的房屋質量跟現在不同,現代的房屋品質更好,但這反而間接證明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優良的產品的製造成本變得更低了,這正巧呼應了我前幾天的文章,「世界是持續在進步的」!
    就像這樣,你的資產放在不同的量尺(貨幣或黃金)上,就會得到全然不同的結果。
---------------------
    我爺爺是企業家,他這一輩子只要賺了錢,就買房買地,從來不賣出(對,比起投資,我更會投胎!)。我小時候就覺得我爺爺很奇怪,那你一直買進,都不賣出,那到底什麼時候才要獲利了結呢?爺爺也只是笑而不答。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玩「買來轉賣」的遊戲,先是400多萬民權西路小套房,漲價到600萬後,自己多補300萬,再換到900萬民生東路兩房,然後漲到1350萬後,又用槓桿買進1650萬台北車站兩房.....等。在東京時也玩了數次轉賣賺很大的遊戲。但現在回頭一看,我之前賣掉的房屋,之後其實都有不錯的增值幅度。如果我當初一間都沒賣掉,換屋時,舊屋不出售,留下來收租,然後善用槓桿跟銀行借錢買房的話,現在累積到的總資產可能會多很多。
    於是我開始思考爺爺當時的策略以及想法。對啊!爺爺其實就是以「房屋本位」在思考,他根本不在乎漲跌,他在乎的,是他擁有多少「資產」,而這些「資產」都能為他帶來源源不絕的收益,薑還是老的辣啊!
    「財富自由」,不是你的「總資產」有多少個「億」這樣的數字,而是你能不能有固定的「現金流」,讓你可以什麼都不用做,也會有個啞巴兒子幫你咬錢回來讓你花用。而咬回來的錢,還要高過於你平時生活開銷,讓你可以奢華度日。自此,我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以及頻繁交易的策略,學習爺爺的「房屋本位」。投資股票時,也以「股票本位」的思考來看待。不在乎我股票目前市值是多少錢,而是專注於我有多少股的台積電、多少股的0050、多少股的0056、多少股的VOO、SPY...,因為它就像房子一樣,會持續為你帶來收益。
    自從2017年後,我就沒有賣過任何一間房子,日本NISA開始後,我買美股又買台股,但我到現在也都還沒有「賣出」的經驗,因為我不要「錢」,我不要「現金」,我要的是「資產」。
---------------------
    錢,尤其是像日幣或美元這種法幣,說穿了它本身就只是一張借據而已,後面沒有任何實體的黃金作為支撐。它還會有價值,完全是建立在對於美國這個國家的信用、以及他的「武力」之上。
    金本位時期,美金還能換回黃金,因此它叫美「金」,但金本位脫鉤後,它無法兌換成實體黃金了,只配叫「美元」。正因為這樣一脫鉤,美金可以無限量地印,也導致了它的價值越來越低,只是因為你是「美金本位」思考,所以你誤以為是「黃金」漲價而已。但其實是「美元」的價值被稀釋了。
---------------------
    說穿了,「錢」,就跟一張遊戲場裡面的代幣是一樣的,只是這個遊戲場是「國家」。而這個代幣,就只是用來讓你在這個遊戲場,能夠換取服務或者換取物品的交易媒介罷了。如果你在某個遊戲場中,一昧地累積過多的代幣,等到你要離開那個遊戲場(也就是死掉時)時,你會有一堆原本可以換得的服務享受,你都沒有享受到。剩下的代幣,還會被國家課走高額的遺產稅之後,才會留給你的下一代。
    許多財經專家說,「要累積複利,拿到的配股配息,要再投入市場,才能讓投資效益最大化」。但我要求的不是資產上數字的最大化,而是我在這個遊戲場的期間(人生在世期間),好好享受這場遊戲、出國多看看、住在舒服的豪宅、做我想做的事情、不被任何工作綁架。這就是為什麼,我會適時地「中斷」複利效果,將收益拿出來享受坐頭等艙、旅行、買高檔蘋果手機電腦,因為這就只是「代幣」而已,你人生期間不享受,不是白來世間一趟嗎?
    有一本書叫做「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作者提議人們應該在死前把財產花光。該給兒女的,也趁早給,不要等到兒女繼承你遺產時,他們自己也七老八老,享受不到了。基本上他的觀點我部分同意,但我會在死前,還是會留一大筆財產,因為這些資產是我的「安全感」跟「權力的來源」,只要我還活著的時候,這些資產能讓我生活無虞過爽爽,手中握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權力。至於我走了以後,留下來的代幣我也管不著了。
    對了,提早把錢給兒女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他們要是錢拿了,就不養你了,你怎麼辦?你會失去叫他們孝順的「權力」。
---------------------
    前幾天的文章有提到,因為有通膨的問題,所以「錢」又或者說是「法幣」,基本上就跟冰塊一樣,你如果一直拿著它,它就只會慢慢融化的(價值越來越低)。那你為何還要被法幣的「台幣本位」、「美金本位」等思維框架綁住,在意你現在的帳上的數字到底是多少呢?
    我不管我的比特幣,現在兌換美金是多少錢,我只在乎我目前手上持有幾顆比特幣(目前還不到一顆)。但法幣,是目前世界上衡量價值最方便的量尺,同時也是最方便的交易媒介,因此當你要將資產從「比特幣」換成「房屋」時,「法幣」是唯一的工具。就像你要買比特幣或以太坊時,必須先將法幣換成「穩定幣」再去做交易的概念一樣。雖然法幣它是最佳的「交易媒介」,但作為「儲存媒介」而言,法幣的功能非常差。你要知道,長期持有法幣,它只會「逐漸融化」。所以,回到文章一開頭的問題,你的台積電什麼時候要賣(獲利了結)?就看你什麼時候需要把你的「台積電」換成「豪宅」。你的比特幣什麼時候要賣?就看你什麼時候要將「比特幣」換成「台積電」。當然,要賣台積電時,當然要在可以換到最多法幣時候賣,要買豪宅時,當然要在可以用最少的法幣換到豪宅時買。
---------------------
    最後,你知道「交易」是需要成本的嗎?假設你買股票,本金是10萬台幣,買進加賣出交易一次的成本大約是0.585%。那麼,你知道你只要在股市當中進出170次,相當於本金的10萬就會因為手續費跟稅金消失嗎?
    房屋交易的成本更高,仲介費加上林林總總的稅金,假設8%,你只要買賣房屋超過12次,大概就會把你第一間房屋的房價消耗光。頻繁地交易,只會讓你的本金越來越少。
  持有「金錢」本身是無意義的,它代表的,只是良好的流通性與交易的方便性。讓自己跳脫「金錢本位」,才不會在股市上沖下洗時,心情也跟著七上八下。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zzy03 的頭像
    dizzy03

    碎碎念

    dizzy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