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自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40586206081116&set=a.202337306572673.50322.201819299957807&type=1

--

【可曾想過目標瓶頸來自運動太多】(上篇)

 

【撰文者:何中仁 2013/4/1】

 

 

對於健康運動習慣的養成,樂見這樣的鼓勵,如每天30分鐘在自家附近巷弄走走,藉由遛狗走走,與老公老婆牽手分享生活點滴走走,給予自己有目的的動力,跨出動的第一步!

 

進而到自家附近公園、學校快走、慢跑或參加運動會館、運動社團多元化的設施和課程,成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大家看到的文章,都是這些學習和討論,卻很少想到認真運動的族群中,想要瘦身、練出美型肌、練好瑜珈的族群中,包含我們自己,是否是運動太多,而非運動太少,過動的背後,是否忽略了這塊!

 

 

 

★ 來自身體的聲音

 

二十幾年來的經驗累積,不論是教課,不論是自主訓練,我一年比一年,更加聆聽到來自身體的聲音,身體的感受,發現教課這一環節,當課教得越多,甚至過多,所賺的錢越來越多嗎?

 

事實未盡如此!身體需要補給,需要復原,需要休息,很多的錢甚至投入在營養的補給上!

 

身體越成熟,心理素質越成熟,當你願意聽人家成熟經驗的分享,靜心思考會發現,整體平衡的重要!

 

少一堂的課的改變,或許不再需要等同的補給營養,或許存下一罐的錢,或許讓身體喘息一天,讓身體的復原來自休息,而不是只有營養,如同我們雙手就是這麼大,能拿的東西就這麼多,拿更多只會不停的掉下來,或需要停下腳步撿更多,甚至可能全部掉出來!

 

運動目標的瓶頸,會牽涉許多的變因,如同車子壞掉,必須列出幾個可能損壞的原因,一一檢視,剔除正常的項目,找出真正影響的問題!

 

譬如許多瘦身失敗和復胖案例,飲食、生活習慣管理非常好,有氧運動、靜態課程菜單分配理想,許多都出在永遠跨不出去的肌力訓練,身體代謝力一直無法提升,身體內在環境不改變,限制了整個成效!

 

瘦身問題可能是內在肌肉組織不足,可能是飲食,可能是生活習慣,可能是壓力,可能一項、兩項、多項,可能是今天要談的事…

 

 

 

★ 想要瘦身,認真的你,是否運動太多,而瘦不下來!

 

 

在節食的偏誤中談過,身體並非單方面看動多或吃少,就可瘦下來,大家也聽過好玩的舉例,若只看動多或吃少,此理論應該可以成立,六十公斤,吃少第一週瘦一公斤,第二週吃一樣少再瘦一公斤,到了第六十週,應該就會在地表上消失才對,單方面動多是一樣的道理! 

 

成功的關鍵在整體代謝 (之前文章有討論),身體一定會設停損點,也有反擊的能力,只是動多,但動多的量、身體補給、休息復原等,沒有抓到各環節的平衡,就跟節食一樣,永遠帶給身體有一餐沒一餐的恐懼與害怕!

 

它並不會繼續瘦下來,為了保住小命,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代謝,將能夠儲存能量的脂肪藏起來等,身型停滯不前、不然就是谷底反彈!

 

你快樂運動燃燒的表象背後,執著連上三堂有氧或從早上到晚的背後,表面上似乎燃燒很多的熱量,身體自然機轉卻是放慢代謝,維持最基本的運轉,傾向如進入冬眠,全力配合你又動又少進食的狀態,看來是活下去最好的選項!

 

因此,每天努力上了很多堂很多堂有氧,跑步機上跑好幾公里好幾公里,假設超級努力消耗 1500大卡,忍耐當個小鳥胃只吃 1000卡,身體就會一天一天不斷瘦到目標,上述消失地球的例子告訴你,這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有基本應具備的基礎代謝,代謝力也不同且會改變,1000大卡要看所攝取的食物和餐次等內容,1500大卡也非單純指脂肪燃燒,這是一個每一項都需有正確觀念組合成的循環式!

 

而非動多 + 吃少 = 瘦!

 

 

★不吃問題很大,那吃不就好了!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並非要吃多就吃多,你不僅要吃,還要吃對,針對大份量的有氧課或其他運動,吃對量,吃對餐次,把該燃燒的丟掉,該補的補回來,需要規劃,甚至專業指導,需要投入營養的支出,需要克服不敢吃的迷思,並非動多營養補給夠就好,單單一句容易的話!

 

相反的,真得不想管理飲食,一直覺得那樣人生會不快樂,動多點就好,還是會瘦,真是如此?當然更不是!

 

太隨性於飲食,然後再去運動,運動完身體很累,再去大吃,只是同一個圓圈一直繞,忍耐沒吃,不瘦反胖,疲勞又不斷累積,免疫力下降,老化,受傷!

 

就如同老師教多、吃多,賺多、花多一樣,身體只是做了許多補償的動作,或讓自己過於過動,或沒去就自責的壓力,或許想想,是否給自己一點管理,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

 

認真上一堂有氧課,還是連上三堂有氧,專注重質的訓練,勝過身體及大腦大多處於呆滯和應付的多量,心靜下來,不要一直想著要動要瘦,發現少去幾天,少上幾堂,身體不是在吃動累吃,動累吃動的循環中!身體會更自在的瘦下來!

 

 

 

 

【附註下篇】

 

 

★目標美型肌,咬牙切齒的你,是否練太多,而長不出肌肉!

 

 

成效單純來自沒有努力哪來收穫嗎?絕非全憑一句話就能達到,就能反轉地球,自然的事物有其機轉,凡事中庸平衡才能長久,身體亦同!

 

看看經過修整的美麗樹型,我們都只看到茂盛的成果,和勤勞的修剪過程,裡面卻充滿學問,何時要強剪?何時要小修剪?何時要配合休眠期?何時修剪太多反而下次會開花減少?何時修剪促進開花?修剪完如何施肥?都要搭配大自然機轉特性來做!

 

 

事實上,並非只有做有氧的人有做太多的問題,肌肉刺激、充血、照鏡子當下變壯的感覺,讓許多人掉入練多有效的迷思!

 

正確的觀念,在於訓練如破壞的過程,如裝潢前打掉的過程,真正的成長,真正裝潢建設,在於你沒練習時的休息復原睡眠飲食,想想把一盤拼圖倒掉再重排,時間差多少,你花在休息復原睡眠飲食的用心和時間,絕對要大於訓練,甚至影響力會是30%的練習和70%的休息復原睡眠!

 

 

如此你不會再執著每天練,會了解訓練到一個階段,開始分配第一天胸、第二天背、第三天手臂,類似這樣的排法時,為何會有練二休一,練四休二等排法?為何這樣排時,有時胸一周才練一次,為何奧林匹亞冠軍選手胸只練40分鐘?

 

常看到許多健身者,今天也練胸,明天也練胸,兩天後又看到在練胸,每次推胸要推兩小時,兩年後胸一樣沒變,甚至一邊大一邊小,這樣只是掉如量的迷思循環,事實是訓練到未、嚴謹、專注、效率比量重要太多太多!

 

 

 

★想要勻稱美麗身材,心急的你,是否上太多課,肌肉仍然緊張!

 

 

為何接觸瑜珈的第一天,才發現身體如此緊繃,很多動作都做不到,假設你的年齡是20歲,身體跟了你 20年,從小養成慣性的活動模式和體態,20年的累積,不可能在兩個禮拜、兩個月、甚至兩年,釋放和改善!

 

 

若只是看到動作表象的完成式,就會拼命急著想拉到腳,或埋頭壓縮身體,卻忽略瑜珈真正的目的,是要把身體肌肉穩定拉長,且非斷了一條橡皮筋,再換一條的拉,並穩定軀幹,調整到中立體位,讓身體活動更健康輕鬆!

 

 

想想為何每次藉由被動的按摩或整脊之後,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舒服,若沒有覺知的回到平常或過去身體的慣性、姿勢、擺位、活動方法,肌肉緊繃又會回來!

 

所以假設原本肌肉是100公分,現在縮短成50公分,那這50公分,要給身體長時間,花點耐心,讓身體歸位!

 

 

別一味的只想上那麼多課,專注有效率的上一堂課,勝過恍神的上三堂課,穩定運用所有肌肉力量和拉長的過程上一堂課,勝過身體軟趴趴的上一堂課!

 

事實上,有時多點休息的時間,靜下心來,聽聽身體說什麼?思考一天下來,身體活動與瑜珈的連結,是否沒有上課的你,斜躺歪身在沙發看了兩小時的書?是否聳肩揹著包包逛街三小時?是否瑜珈連上三堂,腹部拉長三小時,坐在辦公室駝背八小時?

 

你會發現日常生活有許多扣分,勝過你的加分,是否上少一點課,將專注花在日常的體態,更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日常體態管理得好,藉由上課加強對日常生活正確姿勢的認知,因而事半功倍!

 

 

 

★ 注意以下的身心狀況

 

運動的目的,不能只是一味的短視,發現免疫力下降,不停生病如感冒,受傷頻率變高,疲勞累積總是沒辦法恢復,皮膚變差,容貌氣色變差!

 

訓練重點已經做得很好!目標停滯不前!

 

就算真得能將各方面均衡管理,也都要在最短期的一周檢視中,排入最少最少一到兩天的休息,甚至關心心理層面所反應過度運動的問題!

 

沒去運動覺得很自責、焦慮!甚至吃進許多東西再催吐,吃利尿劑讓自己看起來不水腫,體重比較輕!

 

不運動去玩的那一天,讓你覺得很不安,甚至有罪惡感!

 

身體肌肉不斷過動,只想享受運動的過程,永遠靜不下心!

 

只是因為沒事做,想想來上連三堂有氧、瑜珈、或昨天胸再練一次也好,不知有時後兩堂,身體和大腦是呈現呆滯和應付的狀態!

 

是否會因世界上沒有運動會館而失去生活重心,沒有運動會館是否能夠持續運動而不焦慮憂鬱!

 

 

用心!愛心!溫柔傾聽身體的聲音!

多點專注!讓質重於量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zzy03 的頭像
    dizzy03

    碎碎念

    dizzy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