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自 https://www.facebook.com/tin.sensei.jp/posts/pfbid02PqppJRQ2QFoxvPUdezummyDY39k94jqADHiQiW6h7UdpotjAKqNFV8kRpDZTEA9Gl
--
【持續買進(只買不賣),也要留意投資三原則】
![[轉][財金] 【持續買進(只買不賣),也要留意投資三原則】 可能是摩天大樓、皇后大橋和布魯克林大橋的圖像](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content.ftpe7-4.fna.fbcdn.net/v/t39.30808-6/490024559_2903494903154938_4288924951909794907_n.jpg?stp=cp6_dst-jpg_s720x720_tt6&_nc_cat=105&ccb=1-7&_nc_sid=127cfc&_nc_ohc=fOfDGmbXbBQQ7kNvwEYUCxA&_nc_oc=AdkFrfyMtuEC7XHj2pmO0V9J1pK6whxfVR22KVxTP3_0qT-JpXVoceSK2F7m2eQicFY&_nc_zt=23&_nc_ht=scontent.ftpe7-4.fna&_nc_gid=oVWU4DfmbnTJ3f5wE39QXw&oh=00_AfGFJ5a4V1RHC677ewgXyjpWBUEaTBYJSzDYpOWbKgPZag&oe=6801497B)
今天早上有位臉友對於我昨天的發文,提出了疑問,問說以我這種「股票本位」模式的思考,「持續買進」台積電,會不會有一天它的股價就跟當年的宏達電一樣,一去不復返?昨天也有一位網友說道,希望也能「持續買進並長期持有不動產」。這些問題以及反饋都非常好,也讓我想起所謂的「投資三原則」,這篇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所謂的「投資三原則」,指的就是投資人要做到「長期、分散、低成本」這三點,才是讓你投資成功的王道,而這也正是「現代投資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的核心概念。
如果你住在日本,應該知道日本政府這幾年實施的NISA制度,鼓勵全民投資,並給予一人一輩子有1800萬日圓額度的免稅帳戶。意思就是在你買進的1800萬的額度以內,無論它之後漲到一億8千萬,還是18億,你原始資金1800萬所買的部分的股票,通通不課資本利得稅!(ㄝ...搞得跟什麼大恩大德一樣,台灣本來就不課「證所稅」,台灣每人的證券戶頭都是無上限的NISA帳戶!)
因為日本開始進入通膨時代,日本人為了不使自己的資產融化掉,投資理財,也成了日本人熱衷的活動。NISA帳戶不課稅,想當然爾,受益最大的就是屬券商了。也因此,券商這幾年也是死命鼓吹所謂的「投資三原則」。只不過,日本券商偷換概念,將其中的「低成本」偷換成了「定期定額(積立)」。所以你現在在日本看到的口號,都是「長期、分散、積立」,為什麼?因為「低成本」這項原則,違背了卷商的利益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定期定額」的概念本身就包含在第一項原則「長期」裡面了!
-----------------------
好,我們首先來看看券商最不想讓你知道的「低成本」。無論是一次歐印(All In)也好,定期定額也罷,只要你買的是基金或者是ETF,就一定會有「經理費」、「保管費」等內扣費用,而這些內扣費用,正是侵蝕你長期回報的一隻蛀蟲。
有研究顯示,費用每增加1%,30年以來的長期回報就會因為複利效應而減少數百萬。假設本金100萬,年化回報率7%,投資30年,那麼:
・如果你選擇內扣費用為0.1%的EFT,則30年後會成長為761萬。
7%−0.1%=6.9% 100萬×(1+0.069)30≈761萬
・但如果你選擇內扣費用為1.1%的EFT,則30年後只會成長為563萬。
7%−1.1%=5.9% 100萬×(1+0.059)30≈563萬
兩者足足相差了有198萬之多!這也就是為什麼0050為了要跟006208搶客戶,硬是把內扣費用調降到0.14%的緣故。
「低成本」的概念不僅適用於「股市」,就連「房市」也一樣適用。許多人看到日本房地產的高投報,就整個心花怒放急著買進,直到買來之後,實際遇到費用之後,才知道自己一腳踩進了屎坑。
假設一間月租金7萬的套房(年租84萬),房價賣你1000萬,你就以為投報率8.4%(84÷1000)超高。但這種小套房往往管理費跟修繕基金很高,假設每個月2萬(每年24萬)、再加上每年的稅金大約3萬、給管理公司賺的管理費5%加上消費稅約4.6萬,你每年的「內扣費用」就等同於高達31.6萬,實際入手的報酬就只有84萬-31.6萬=52.4萬,扣掉後投報率就降到只剩5.24%(52.4÷1000),更何況如果空租兩、三個月,新房客入住時的原狀回復市內整修,光是這些固定成本跟變動成本,就可以把你一整年的獲利都吐回去。
日本的自住房也好,投資房也罷,因為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稅金,它在「低成本」這一塊可以說是表現得非常差,所以這幾年日本房地產翻倍漲,投報相對變低後,又因為持有期間的高成本,日本房地產現在對我已經沒什麼吸引力了(當然你要去灣岸賺資本利得,那又是另一種遊戲)。前一陣子,有朋友說他在番町(皇居旁邊的超精華地段)買了5億多的物件,但空租了一整年,房租也從300多萬降到了200多萬一個月才租出去,最慘的是,新房客入住後,又因為設備老舊,維修費又多噴了300多萬日幣。若算入他的空屋期以及稅金、修繕成本,入手的報酬真的沒有想像中的漂亮,所以為什麼說「低成本」這麼重要。
台灣的房地產相對「低成本」,至少在你空租的期間,不會那麼大幅度地侵蝕你的獲利。
-----------------------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分散」的重要性。這剛好是本篇一開始時,那位網友說的「如果台積電股價一去不返」怎麼辦?對的,個股的確有跌到下市的風險,因此,你的投資組合當中,絕對不能「釘孤支」。
像是上述這種個股跌到下市的風險,就稱作「個別性風險」。根據現代投資理論,通常只要你的投資組合分散約 20至30檔股票(特別是來自不同產業和市場的股票),就可以有效降低個別性風險。30支股票中,就算一支因為它本身經營不善、又或是產業結構轉變,讓它成了「歸零」膏,其他的29隻也可以Hold住你整個投資組合。
分散能讓投資組合更穩定,因為不同資產的表現通常不會完全同步。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大家都很流行無腦買大盤,直接買0050或者標普500的緣故。因為它可以更好地避開個股的風險。
但,儘管買大盤可以避開「個別性風險」,但一旦遇到了「系統性風險」,一樣逃不過!所謂的「系統性風險」,指的是就是「非起因於個股本身」,而是整個市場問題所帶出來的風險。就像是最近的「關稅帝君」、五年前的「武漢肺炎」、2008的金融風暴這樣。相信這幾天大家已經見證了「系統性風險」的恐怖,遇到時,該跌停的,一個都跑不掉!
要應對這樣的「系統性風險」,可能就只能在投資組合中,加入更多相關性低,或者是逆相關的資產。採取跨市場、跨資產、跨產品的投資組合了。例如「股+債」或者「股+黃金」又或者是「股+房+數位資產」...等。但其實也有可能會遇到像是目前的股債雙殺,又或者是股房都跌的狀況。也就是說,「系統性風險」,很難完全消除。
「系統性風險」的難以消除,導出我們第三個投資原則:「長期」的重要性。
-----------------------
「長期」投資為什麼重要?
長期投資,指的是將資金投入市場並持有多年甚至數十年,以利用時間複利效應來實現財富增長。市場短期波動難以預測,川普上任前,台股美股都創新高,但突然來個關稅戰,短短幾天就讓市值蒸發了三成。有誰能夠預測得那麼準確?詹惟中嗎?(疑?我記得他還講韓國魚會當選呢!)
但長期來看,就如前幾篇文章說的,股市通常呈現上升趨勢。假設你在2000年投資10,000美元到標普500指數基金(SPY),截至2025年4月,這筆投資可能增長到約40,000美元(年化回報率約6-7%,含股息再投資)。但在這期間,你必須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市場震盪。在這動盪的期間,如果你承受不了波動,殺低出去,你現在還是什麼都沒有。
長期投資能減少因短期市場雜訊而做出的錯誤決策。就像現在,川普突然來個關稅大亂,沒有中心思想、沒有投資原則的人就很容易因恐慌殺低出場。結果過沒兩天,川普突然風向一轉,暫緩關稅90天,整個就又衝到漲停板。你殺低後,又因為漲停買不到,然後隔天繼續漲上去時,你又不敢買了,就這樣,到現在還是兩手空空!
許多人嘴裡說著長期投資,但卻又因為腦袋知識不夠,內心不夠堅定、心生恐懼,因此總是在最不該殺低的時候殺低出場。同時又因為知識不足,還患有錯失恐懼症,又在最不該買進的時候加碼買進,到最後導致巨額虧損。
前述的「系統性風險」雖然會造成帳面上的短期損失,但長期持有,可以平滑波動。投資者應專注於長期回報,而非短期投機。無論你是一次歐印,還是定期定額,都應該有記律地執行,堅守自己的投資理念,不要因為市場情緒而改變自己原本的投資策略。
-----------------------
投資三原則的「長期」,可有效應對「系統性風險」;「分散」,則是可以應對「個別性風險」;「低成本」,則是可以防止你的資產被侵蝕,發揮最大的複利效果,在相同的時間內,滾出最大的雪球。
一夜暴富的故事,多半存在著「倖存者偏差」,不追求一夜暴富,謹守紀律,慢慢致富,才能夜夜好眠!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