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自 https://www.facebook.com/seattao/posts/pfbid029W74fdexzcUGGtiEgQiM8KVAkKz9niHV68SjL35VY9hh5DP2vKXj7wpdg4yDKYk7l
--
【北美軟體工程師的黃金十年-上篇】
紀錄一下北美科技業從2012 - 2022的黃金十年,以及我對未來的預想。
=====
一、黃金十年的起點:四個條件的完美交匯
2012 – 2022,為什麼這段時間這麼特別?
1. 寬鬆貨幣政策:
2008金融海嘯後,美國實施長時間的低利率與QE,科技股與資產價格開始同步暴漲,大公司能以低成本投資、探索新領域。
2. 技術產業爆發:
Facebook、Instagram、Amazon等平台全面商業化,廣告、電商、社群各地開花。到處都是風口、到處都是新的領域。
3. 行動裝置普及,App經濟起飛:
軟體工程師需求暴增,大量獨角獸於焉誕生。最知名的莫過於Airbnb、Snap、Uber、Pinterest。
4. 美國本地STEM人才供給不足:
美國年輕人偏好文科、商科,大量STEM缺口靠國際學生補足。
這四者交織,開啟一段「技術+移民+資本」的瘋狂十年。
=====
二、2012–2014:黃金十年的起跑點
* Facebook上市,社群影響力達到高峰,科技公司大舉擴編。
* 當時H-1B不用抽籤、公司樂意幫忙申請綠卡。加州房價在谷底,只要30萬美金就能買到大房子。
* CS畢業生畢業即上工。當時新人能領年薪破10萬美金的公司有四家,大家也用FLAG為之取名:Facebook、LinkedIn、Apple、Google。
* 市場極度供不應求,工程師只要會寫一點程式,公司就搶著要你。
=====
三、2015–2016:轉職熱潮,LeetCode正式興起
* 大量來自非CS背景的學生開始「轉碼」,從商科、顧問業、二三類組紛紛跳進CS。
* 刷題文化興起,LeetCode題庫當時只有100題出頭,真的是能刷題"幾週"就上岸。
* 科技公司提供高額relocation補貼、大包、綠卡、STEM的3-4次抽工作簽機會,誘因極高。
* 房價開始起漲,早買房者穩賺不賠。
* 這時期的CS像投資標的一樣,被視為低風險、高報酬的職涯選擇。
我也是這時候剛從台大政治系畢業,開始轉資工。
======
四、2017–2019:全民刷題,轉碼成留學主流
* LeetCode題數破千,準備面試的常態變成幾個月。
* 刷題班、面試顧問、內推平台產業化,轉碼成為正式產業鏈。
* 工程師跳槽變成升職加薪唯一解,有人跳三次年薪翻三倍,此時「刷題 → 拿offer → 年薪翻倍」是既定公式。
* 副業、房產、虛擬貨幣投資興起,軟體工程師資產迅速累積,加州與西雅圖的房價飆漲。
* 論壇上開始用新縮稱FAANG,描述當時薪水能給最大包的五間科技大廠: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
我也在2019年來到美國,與同時代下的芸芸眾生,一起加入這場狂熱的科技業淘金潮。
=====
五、2020–2022:泡沫巔峰,盛世的最後狂歡
* 疫情讓遠距工作成為主流,矽谷高薪者如蝗蟲過境,擴散到全美各地。
* 成長股狂飆,FAANG工程師的配股成為主要薪資來源。
* 年薪20萬美金變成大廠新人起薪的基本價。
* 工作兩三年跳槽拿40萬美金大包的消息在論壇上屢見不鮮,刷題成為現代煉金術。
這三年,是黃金十年的空前盛況,卻也暗潮洶湧。人生經常如此 —— 每當有「這只是開始」的錯覺時,往往即是落幕前的終章。
======
六、2023:泡沫破裂、轉折來臨
* 加息重擊成長型科技股,裁員潮全面爆發。
* 大廠收緊名額、PIP成為常態,工程師精神壓力飆升。
* H-1B抽籤更難,中籤率創新低,公司PERM幾乎停滯。
* CS畢業生不再有紅地毯待遇,轉職難度激增。
* AI興起,初階工程師被自動化技術取代風險上升。
黃金十年自此正式結束,過往榮景不再。
=====
七、2024 - 2025:泡沫之後
2012 – 2022是罕見的十年窗口。是人類科技發展下的偶然、或也是種厚積薄發下的必然。
這段紅利期讓很多人翻身,也讓許多人誤以為人生會一直這麼順遂、科技業榮景會一直持續。
而在泡沫之後,真正的問題才開始:
軟體工程師還是鐵飯碗嗎?
AI與全球化會怎麼重塑職涯?
有沒有下一個黃金十年?
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
下篇探討:
2025之後,工程師要面對什麼新規則?
中年軟體工程師如何自救?
AI時代下如何重建個人競爭力?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