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08/07/risk-adjusted-return.html
--
分散持有股票到底有什麼優勢?
答案就在於,較高的Risk-adjusted return。
簡單的說,持有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雖然和個股比起來,不一定會有較高的Return,但幾乎一定有較高的Risk-adjusted return。
我們可以用台灣50指數來解釋這個概念。
台灣50指數,是台灣證券交易所上50家市值最大公司的市值加權指數。
譬如你持有追蹤台灣50指數的ETF,你的報酬就贏過一半台灣50的組成股票。這點很容易理解。總不可能這50家公司的報酬是20%,而台灣50報酬是10%吧。
所以有一半的公司,報酬贏過台灣50。沒錯,是Return贏過台灣50,但不是Risk-adjusted return贏過台灣50。
我們可以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Risk-adjusted return。譬如持有台灣50,你承擔了五分的風險,拿到五分的報酬。持有某支台灣50的成份股,譬如甲公司的股票好了,你拿到了六分的報酬,贏過台灣50了,但你也冒了八分的風險。也就是說,你冒了高很多的風險,才拿到高一些的報酬。你的風險冒得很不值得,你持有甲公司的Risk-adjusted return不如持有台灣50。
所有台灣50成份股的波動度都高過台灣50指數。也就是說,即使報酬贏過台灣50,這支股票的Risk-adjusted return也不一定贏台灣50。那有幾支會贏呢?我不知道,我也沒看過有人統計過,但我們可以看一下外國的資料。
(此圖取材自Vanguard Investment Counseling & Research)
此圖的縱軸表年化報酬,橫軸表標準差,也就是一種衡量風險的方式。圖中,左下角綠色的點是美國國庫券指數,藍線與紅線交會處的棕色圓點代表標普500指數,深棕色散布的點,代表標普500中100家市值最大公司的表現。這張圖的統計期間是1994到2005,共12年。
很多人比較報酬是這樣看的,直接比大小。要這樣比的話,我們可以看到那條水平的紅線,落在紅線以上的深棕色的點,就是報酬比標普500高的公司,總共是46家。
這樣看來,標普500不會太難打敗嘛。假如你是投資這100家大公司的人,只要你持有這46家的其中一個,你就贏指數了。
假如你根本不顧風險的話,的確是這樣。
假如考量風險,你要求每多一分風險,就應有多一分的回報。那麼你要看藍色那條線。藍線連接了幾近無風險的美國國庫券與標普500指數,這條線代表的是,你每向圖中的右邊移動一分,多承擔了一些風險,你應該多拿多少報酬才算合理。這100家公司中有幾家落在藍線之上呢?答案是17家。
100家中選17家,機會是17%。你有83%的可能選到調整風險後的報酬(Risk-adjusted return)輸標普500的公司。這是過去12年的狀況。你能猜測未來那幾家公司會贏呢?你會不會選到,落在右下方那幾個點呢?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股票的報酬,就像甘蔗中的甜份。而風險,就是無用又刺口的甘蔗渣。人類的合理期望,會希望每一口,都有最多的甜份。也就是說,你希望小風險拿到高報酬,你希望少咬幾口就能滿口甜味。個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甜份稀薄的劣等甘蔗。你要吃掉好長一段甘蔗,吃到待會可能要去看牙醫,你才會獲得相當的甜份。個股讓投資人多冒很多風險,卻沒有拿到應得的報酬。持有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你就自行培育出高級爽口的甘蔗了。每一口,都讓你吃到該有的甜份。
很多個股投資人嘲笑基金投資人說,你看,我拿到多少報酬,你們才拿到多少,卻常忘掉他已經吃了十公尺長的甘蔗,才拿到比別人吃30公分還要多的甜頭。而且前提是,假如他夠幸運的話。有人吃了十公尺,才發現這支甘蔗是苦的。
上面這個圖中還有幾個有趣的點。首先,這100家公司與標普500相較,沒有一家,可以用更小的風險提供更高的報酬。再來是,圖中有離群索居的點,有七家公司這十幾年的年化報酬是負的。
也就是說,假如你要集中投資,選一兩支股票來試圖打敗標普500。等著你的,除了選中那優異的17家公司的美妙結果,也有可能是選到負報酬公司的慘不忍睹。
分散投資,讓投資人輕而易舉的處在投資界的上流社會。
分散投資,讓你不會壓錯寶。標普500指數中就是有長年期負報酬的公司,但整體的表現,Risk-adjusted return卻是強到難以打敗。假如你集中投資,剛好投中這幾家表現不好的公司,你只能徒呼負負。
分散投資,讓你不會錯過寶。假如你只選10家公司集中投資,只要你漏掉表現超好的那幾家公司,那種單年報酬以100%、200%計的公司,你的報酬將遜於指數。分散投資,讓你通通涵括,免除煩惱。
只看報酬,不會看風險的投資人,可稱為Reckless。不知道這兩個基本教條要一併考慮的投資人,可叫做Naive。Reckless and Naive就是許多個股投資人的性向測驗結果。
太多人在鑽研K線、波浪、財報等高深學問(或偽科學)之前,卻沒學會Risk-adjusted return這個基本概念。
假如你是個注重風險的投資人,假如你是個認為自己每分風險都要值得的投資人,你一定會選擇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作為核心部位。不去買個股,不是因為風險承受度沒那麼高、不是因為不願意進行研究獲取更高的報酬,不是因為不知道財報、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更不是因為不用功。而是因為我們知道,買個股太常是一個徒勞無功的舉動。
John Templeton曾說,”If you don’t know, diversify.”
假如你不知道那個比較好,那就分散。
請問投資朋友,未來十年台灣50中那五支表現會最好?
假如你沒有100%肯定的答案,那代表你正在承擔風險,一個太常被證明是過度的風險。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