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http://www.projectup.net/blo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961:2011-11-12-05-36-09&catid=10:my-view-of-the-world&Itemid=24

談結婚

--

老僑談愛情 這系列的文章都不錯!要常看多思考

--

前面談了一些女性自身在戀愛市場上心態上可轉變之處。 可是這樣恐怕還不夠,因為很多人會陷入人生困境最大的原因,在於對於結婚這件事有著不正確的認知與期待,所以才採行了錯誤的態度與策略

所以這篇則要回頭來談談,到底婚姻是甚麼? 並想談談幾個容易讓人誤解並造成錯誤出牌的關鍵概念。


首先請記得,婚姻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在本文一開始我想強調的是,婚姻並不能幫人解決任何問題。 很多人很想結婚的原因,在於認為結婚能「終結現況」,並展開一段新生活。

但這肯定是會讓你失望的。 原本就不快樂的人,結婚了也不會快樂。 覺得缺乏溫暖的人,結婚也不會獲得溫暖。 工作不愉快,並不表示嫁了人就是少奶奶。 如果你不能滿意現在的生活,結婚恐怕於事無補,甚至會讓狀況更糟。 如果你想追求快樂,你應該先解決你的問題,而非想逃入一段婚姻之中。

像之前某個產品的廣告,暗示說有人求婚後,就能遠離惡房東與壞老闆。 但這絕不是婚姻的全貌。 每個選擇都有其代價要支付,離開房東並不表示生活就開始充滿了蜜糖與鮮花,還有更多人生層面的問題會隨之產生。

我確實看過很多人,結婚後深感失望並認為他們選錯了配偶。 但追本溯源,其實都在於他們對婚姻給與了偏誤的定義 - 當你對某件事情抱持錯誤期待時,自然會因為結果而失望的。

但這可能也不能怪一般人,因為從小到大,幾乎的童話故事或是愛情故事都把結局終結在「結婚」這件事情上。 書中大都是男女主角在過程中受到社會敵視、父母反對、現實壓力、相互猜疑、他人爭奪等困境,最後在千辛萬苦後才「修成正果」→ 兩人結婚,帶著眾人的祝福從此「幸福快樂一輩子」。

當這類作品太多時,自然不免讓一般人誤以為自己結婚後,也將會幸福快樂一輩子。

但那是誤解。 這種劇情把人生過度簡化、也傳遞太多虛幻給視聽者,因為所謂的婚姻本質,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但到底甚麼是婚姻的本質?

嚴格而言,婚姻是一種「社會身分」(Social Status)的改變。

以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婚姻的核心目的其實只有一個:便於辨識「子嗣」以及隨之產生的財產從屬問題。 換言之,婚姻在社會學的觀點而言,重點在於給予婚姻雙方一個被社會承認的地位,讓彼此*的孩子能正確的繼承父母的財產,並確保此繼承身分的合法性(*包含 雙方於婚姻過程中相互擁有的,或在身份轉換前各別取得的都算)。 它並非一種愛情的證明,也不會「自動」幫你解決任何問題,更不表示你會因為這Social Status的改變自動得到愛情或是幸福。

有人會說,Joe你這樣講太誇大了。 婚姻中的愛情層面還是很重要的啊。

是,我並沒說愛情不重要。 我只是要提醒大家,愛情從來不是人類社會在婚姻這件事情上核心關注之重點。 古今中外婚姻一定會伴隨財產、子嗣、與社會身份的轉變,但過程卻並非一定經由自由戀愛這件事。

我們回頭往歷史的前端看,不用往前太久,50年之前媒妁之言都還是婚姻結合的大宗。 以當時的社會而言,婚姻的目的在於家族之間的整合。 就算是現在,老一輩的人都還很在意結婚時「兩個家庭對外彰顯的相關儀式」。 他們不覺得結婚是小倆口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之間的事情;是兩個家庭Social Status的變動 (這字又出現了)。 事實上,更早之前,婚姻更是家族之間執行財產整合、領地擴大、權力鞏固所採取的手段。 無論中外都一樣,政策聯姻、門當戶對的家族通婚、父母決定的婚姻制度,其實是一直行之有年的做法。

愛情與婚姻的綁定,與其說是人類對此儀式的自然定位,不如說是商業炒作而被過度渲染的結果。 刻意炒作這議題的廠商包含了巧克力、鑽石、香檳、婚紗、劇作、以及電影工業。 它們試圖讓女性主導婚禮的決策,並告訴女人「有這些,才是愛情與浪漫」。

當然,我並不是因此就說,因為歷史是這樣演進、所以我們不需要考量感情這件事情;我更不是要去否定愛情的價值。 而是反過來要提醒大家:對於作為一個單身的人而言,追求婚姻這件事情時,你自己的「實際目的」是為了甚麼?

我會提出這一段,是因為在於我自己觀察下,發現很多在婚姻對象尋找上遇到挫折者走的往往是一個混亂的策略。 一方面因為年紀到了急著想要結婚,換句話說,看似急著想要轉換自己的Social Status。 但在行為上,卻又受到電影與小說的影響,認為婚姻「必須」是愛情的一個證明,而把「婚姻跟談戀愛混雜在一起了」。

就算是參與相親這類「目的性明確」的活動(I.E. 找個合適的對象),也還是被動、並很堅持過程的完整 – 也就是對方必須要展現某種符合小說性的主動、追求、愛情、與浪漫,同時還要符合客觀的婚姻條件,這才OK。

但就現實而言,這其實是彼此矛盾的一個要求。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是為了戀愛,你可以更享受過程,未必每次交往都得把婚姻大旗樹立在前端。 但如果是為了想快速結婚,則可以更專注於你想從婚姻中得到的那些目的與條件。 雖然誰都想面面俱到,但有個主軸策略總是讓你能先篩選出一些合適的選項。

日本人所謂「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就是這種事務性的產物。 相親(或認識)當下覺得彼此不礙眼,大家就定期出來約會一段時間,以了解彼此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 確定沒甚麼大問題,兩人就結婚了。

婚後彼此可能在感情上也很淡薄。 這是好或不好,我不與置評。 但就「目的性」而言,這方法倒是清楚也簡單。 男女雙方也確實得到各自要的 → 在彼此合意下轉換了Social Status,讓彼此都降低社會生存的壓力,也找到了一個還不算討厭的對象。

你看,這也是一種選擇,當然也有代價要付。 重點是當事人覺得那有意義,這就OK了。


感情與婚姻的理性價值

看了前一段的讀者。 可能會認為我試著說服大家放棄愛情這件事情,純粹就找個人隨便嫁了。

如果得到這結論那又錯了。

我的意思其實是要再強調我們在部落格常提的一段老話:所有事情都有其必須付出的代價,你不能只是想不勞而獲

我之所以在第一段要先把婚姻與愛情做個切割,就在於希望大家認清楚,其實所有的婚姻,無論是戀愛結婚或是事務性的結婚,雙方其實都對這份關係有所企 圖。 要強調的是,企圖二字並不是負面的意思。 最理想的婚姻,本來就該是彼此要的東西都一致,或可以一起努力達到。 這才會契合嘛。

但心靈的契合本來就可遇不可求,加上人多少有私心,不免在婚姻選擇上有些自己欲望的投射,如繁延、配偶容貌、身高、藉此取得社會地位、找到經濟支柱、找人照顧之類。 那挑選過程中,拿這些來小心算計,自然也是大部分人會進行的一件事。

換言之,愛情當然可是婚姻的基礎之一。 但若認為那是全部,恐怕也是天真了。 每個人其實都是為了自身價值最大化在做決策。 自己是這樣,別人恐怕也是這樣。 每個人擇偶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與條件。 對方沒達到就是沒辦法的,勉強也沒用。 能客觀的承認這點,事情會簡單的多。

當你清楚擇偶其實也不過是某種「利益交換」後,或許就能更有意識下面兩重點:

1.我有甚麼,又想要得到甚麼?
2.為了得到這些,我願意犧牲甚麼去交換?

我觀察過很多女性,她們或許心理並非故意,但就行為表現而言,好似非常想在這男女修羅場中「不勞而獲」。 (詳情也可以參見靜摩擦力那篇)

甚麼是不勞而獲呢 – 比方說,她們開出條件,並要求周圍的人按照這條件幫忙介紹。 不符合條件者,連話都不願意多說一句。 偶爾有個男人出現,她又要百般試探。 對方得付出很多來追求,但自己連基本的風險承擔都沒意願。

有想要得到甚麼(如帥哥、或是多金)並沒錯,但期待這些東西會憑空撿到就不切實際了。

因為男人也都睜大眼睛看著你的條件與價值;沒有一個平衡下,別人也不會傻傻地投入、盲目的追求。 就像想要個名牌包沒有不對,但你就得為此多花錢;若不想花錢,就得接受不一樣的東西。 但若又想要名牌包,但卻又一毛錢都不打算出,或一毛錢也出不起,只想從地上不費吹灰之力撿個回來。 這樣會很難撿到,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點男人通常比女人柔軟的多,也通常很年輕時就知道自己想要為何。 這可能因為男人比女人更單純一些? 男人要的不外乎就是臉孔、賢慧、溫柔、或是身材等很具體的特質。 他們也很早就搞清楚自己的「市場定位」,自己長得醜,那就想辦法取得社會地位、或多賺些錢、或學會搞笑、或是學會世俗所謂的關心與關懷。

男人為了想要的,也多願意放低身段。 買早餐、送消夜、存錢買禮物、溫馨接送情、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些投資背後的算計是很明確也很清楚的。 (這也是為何很多女人覺得男人為何結婚後就不一樣了。)

就算實在這些手段都不成功,他們也知道何時該退而求其次,挑第二或第三選擇,甚至外籍配偶也可以接受。 這也是為何,男人最後總會從這市場遊戲中找到自己定位,並選擇一個可負擔的選擇。 所以無法找到配偶的男人就比例上是少於女性的。

一句話來總結,男人就是發現自己天生不夠力,就想辦法找別的方法補;實在補不上,那就降低標準。 就像賣房子一樣。 地段條件不好的,就裝潢漂亮些。 裝潢漂亮也沒用,那就接受較低價格吧。 總之,最後必是能找到一個成交價位的。

但女性在這部份上比較僵硬。 一方面也是因為商業宣傳,讓女人把婚姻與愛情做了過度的連結,而忽視了婚姻在其他層面上的涵義,另一方面真的是訓練不足。 訓練不足讓人不瞭解市場怎麼看待自己,就有可能漫天喊價。

這裡我得強調,我並不是鼓勵大家降低標準,隨便接受一個人。 本來誰就都有資格開條件。 喜歡金城武或是林志玲本也沒有不對。 唯一的問題在於,開條件後你得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 對方若條件真好的話,一定很多人搶。 你要搶到,恐怕要主動一些、要積極一些、要讓別人感覺你的優點、要有commitment。

而非只是等著,想說某天「緣分到了」,就會有完全符合自己期待的男人出現。

只是等待,那就不切實際了。


快樂不是不請自來的

雖然婚姻理論上應該帶來穩定與快樂,但穩定與快樂卻並非婚姻直接的產物,也不是對方該給你的責任。 那些其實是在雙方有共同目標下,一起達成的結果。 換言之,幸福快樂的婚姻都是得透過小心規劃、用心經營、平衡需求、與適當妥協才能達到。

就像做一場專案一樣,甲方與乙方都想完成某件事情。 但因為彼此掌握了不同資源,唯有在彼此合作下,才能成就那個結果。 婚姻也是一樣,一切都必須回歸到理性,團隊合作,以及共同排除障礙。 如果一方只是被動地開條件、等待別人死命追求,並認為這種童話故事的內容才是婚姻本質,那必然會在這遊戲中嘗到苦果。

此外,童話故事中雖然都以結婚作為戀愛的結局;但現實中,婚姻通常更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結束。

因為婚姻會開始帶來一些過去你在單身時沒碰過的新問題,也會讓過去只需要一個人面對的問題變得複雜化(比方說你要把錢存起來,還是去改車)。 之前你的問題只需要自己面對,但婚姻後,你還得煩惱別人的心情,並平衡自己的決策。 另外,現實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生活須繼續面對的部分。 兩人的習慣、價值觀、與生活態度,更是能否順利相處的關鍵。

之前就算有多轟轟烈烈的愛情事蹟,都不是婚姻關係長期維繫的重點。 會影響婚姻關係的,不是你曾經多愛我,而將是兩人習慣吃甚麼、有沒有共通嗜好、牙膏從哪邊擠、如何花錢、如何存錢、親友關係、以及其他生活的瑣事。 大體是那種:一個晚上要看全民開講、另一個要看夜市人生的衝突。 而平凡生活會讓這類衝突加大與加深;至於若不平凡的生活? 柴米油鹽的壓力則更會壓垮一切。

好的婚姻建構在兩人的性情相近、包容感、價值觀、習慣、喜好、以及穩定的經濟基礎。 這些東西有,婚姻才能維繫。 所以找一個伴侶,必須是人生長期能一起走過的伴侶。 兩人得在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慣上相似,能有充分的經濟基礎,那這婚姻才會走的長且久。 但若這些東西沒有,只有愛情,那只能快速燃燒。


結論

所以,如果你真的渴望結婚。 你該思考三件事情:

1. 結婚對你到底是為了甚麼? 你是想追尋這社會頭銜,或對你而言結婚其實是談戀愛的代名詞? 想談戀愛並沒有錯,只是你可以放棄掉一些條件。 想結婚也沒錯,但你可以更具體的了解自己到底追尋的條件是甚麼,又願意為此投入甚麼東西。

2. 設定條件沒錯,要求高也沒錯,但自己甚麼都不做就錯了。 人應該要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主動追尋。  除非你是大美女,否則男人不會像小說與電影那樣忘我的追求你。 到了一定年紀後,就算主動追求你的,也常是不符合你心意的。 既然如此,為何不自己踏出那一步?

3. 最後,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不管是得到好的伴侶,或是得到一段穩當幸福的婚姻,都有自己需要努力之處。 結婚是人生的另一階段的開始,你得考量長遠並為此預做準備。 並非被熱烈追求而結婚的才有幸福。 人生就像戰爭一樣,小戰爭輸了、也還是可能贏的戰役。 眼光放遠,事情才會順利與穩當。

別忘了,自己的人生會如何,責任大半都是源自於自己過去的選擇(以及不選擇)。 忘記別人的故事、別被世俗的價值觀給綁住、別把這當成一種對他人的證明,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來反推現在自己該採取得策略。 因為如果你自己都不為了自己的幸福去爭取、行銷、與推廣,有甚麼道理幸福快樂會自然發生呢?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zzy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