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自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11/10/2011515km_21.html

--

2011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參賽心得

去年十月比完台東鐵人後,可能是賽前與賽時的運動強度過高,留下了一個運動傷害。每到晚上,右膝後方就會開始覺得怪怪的。在這樣的陰影下,賽後的跑步量就開始減低,或甚至有連續好幾天的休息,只為了讓腳好起來。我也看過骨科與復健科,但在幾個月過後,雖然有好一點,但未見完全好轉。到了十二月,我甚至在記錄運動量的Excel檔記下”右膝未癒,感到沮喪”這樣一句話。當時覺得,原來能毫無顧慮的在操場跑上十公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今年一月開始,我也嘗試赤腳跑步,有一個潛在目的就是希望能找到讓腳更快復原的跑步方法。

這段時間,讓我對運動有了新的看法。在鐵人三項訓練聖經中,一再提到預防運動傷害的重要。這是運動的最大風險。一旦出現運動傷害,你就難以再動了。因為休息是傷害回復的首要要求。但休息不僅打斷訓練,也讓人無法享受運動的樂趣。之前練得再辛苦累培養出來的體能,在休復期也會慢慢衰退。我也終於體會到,為什麼運動傷害可以終結一個明星選手的運動生涯。如何在追求最佳表現的過程中,不要逼迫到身體極限、造成傷害,正是訓練的要義。

會把身體推到極限,最常見的成因就是過度重視比賽成績。太注意時間,運動的樂趣也會削減大半。

隨著時間經過,傷也終於好了。就像感冒後的咳嗽,你也不記得是那天,就是漸漸的再也不會咳了。到今年四五月間,我終於擺脫膝部酸痛的問題,跑步量慢慢拉高。

在決定參加今年十月的鐵人賽後,我又重新翻開之前從未看完的鐵人三項訓練聖經。書中提到一個重點,剛開始接觸鐵人賽的人,應把前一兩年的訓練重點放在Endurance(耐力)的培養。

書中還提到,訓練量(Volume)應以時間計算,不是算距離。譬如你要練跑,訂下的計畫應該是跑一小時,而不是跑十公里。仔細想一下,這真是太有道理了。剛開始練10公里路跑約需一小時才能完成,逐漸進步到五十幾分鐘。假如都是跑完10公里就停,那麼隨著體能進步,運動時間將逐漸減少。跑步一次少五分鐘看似不多,但六次跑步下來,就會少掉半小時的訓練量。

所以,膝蓋回復後的跑步訓練我決定跑慢跑久。先慢慢把距離拉長,到可以跑完十公里後,就把時間拉長,從一小時到一小時十幾分,慢慢增加。讓運動量更充足,也有更好的耐力。

跑步終於可長可久之後,再拿出塵封已久的自行車重新練車。

2010年當時為了鐵人賽,都在類似比賽道路起伏和和的省道上練騎,也一樣算計著相同路程自己是否能在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種運動方式讓騎車的樂趣削減大半。

我騎車最喜歡的就是騎山路,看景色。所以今年我決定一開始練車就往郊山跑,騎個兩三小時。除了重新找回騎車的樂趣外,也在上坡中重建大腿肌的力量。到九月底,才又開始騎省道路線。不過一樣和跑步一樣,以時間計算運動量,不算里程。譬如今天騎40分鐘,那就是騎足時間。

下一步,開始騎車加跑步的練習。譬如騎40分鐘加跑步40分鐘,騎35分鐘跑30分鐘等組合,都是用時間計算。到第七次騎車加跑步練習時,終於沒有下車後跑步時腳步虛浮的感覺。

之後開始發現,在騎車幾十分鐘後的跑步速度,居然比年初時單純跑步的速度還要快。到這時候,終於有看到成果的感覺。不僅擺脫運動傷害,體能也比過去好。真的很開心。

比賽當天,就維持訓練時一貫的步調,目標順利安全完賽,還有能享受比賽。最後結果還蠻符合期待。

今年賽後看到2009年第一次參加鐵人賽後的心得,突然覺得那已是有點過去的事。一樣造型的三面獎牌,從第一次接觸鐵人運動的緊張刺激,第二年追求成績的疲憊不堪,到第三年講求安全享受的運動經驗。一樣的賽場與賽事, 一樣的人參賽,卻是完全不同的心境與感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zzy03 的頭像
    dizzy03

    碎碎念

    dizzy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